门阀一词源自“门第阀阅”,指的是那些家族历史悠久、显赫一时的贵族家庭。门第的观念在东汉时期已经有了雏形,那时,许多大官僚和名士家族的后代,往往继承家族荣光,官职世代相传。例如,弘农华阴的杨氏家族,四代人中有四人曾官至三公;汝南汝阳袁氏家族,四代中有五人曾任三公;汝南平舆的许氏家族,三代有三人官至三公,这些家族成为了世人羡慕的对象,堪称高门望族。
这些家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声望代代相传,门阀家族自视为社会中的特殊存在,常常以门阀为荣并互相攀比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这些家族被称为“大姓”、“士族”、“世族”等多种名称,强调其特殊的地位和享有的特殊权利。
然而,这些门阀家族真如某些人所言那样,掌握着几乎能压倒皇帝、支配国家的权势吗?从历史来看,要视具体时期而论。东晋初期,门阀权势强大,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皇帝;但从东晋孝武帝之后,至南朝时期,门阀的权势就逐渐削弱,西晋之前虽然大族把持着中正官的位置,但并未达到真正的“权势滔天”。
展开剩余82%实际上,东汉中后期以来,世家大族在政治舞台上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。尤其在汉末的大乱时期,世家大族的势力一度遭到压制,但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,推行了九品中正制,尽管大族的势力曾短暂下滑,但很快就如猛兽重返森林般迅速崛起,重新掌控了政治中心。到了司马氏统治时期,世家大族的势力愈发强大,但在这时,门阀政治才刚刚形成,并未达到压倒一切的程度。
西晋末期,随着社会动荡,掌握江南军事的琅玡王司马睿和北方名士王导携手进入建康,获得南北士族的支持,建立了东晋。自此,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,朝政被他们牢牢把控,甚至废立皇帝,充分展示了门阀的权力。
这种权势滔天的程度有多深呢?以王敦的叛乱为例,我们可以窥见一斑。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大臣叛乱无非有两种结局:一种是叛乱成功,皇帝被迫退位;另一种是叛乱失败,叛党全族遭到诛杀。而王敦的叛乱虽然最终失败,但琅玡王氏的权力依旧不减。
第一次王敦造反时,司马睿几乎毫无还手之力。面对王敦的叛军,他甚至不敢处决琅玡王氏的人,表现得极为卑微。王敦自封为丞相、都督中外诸军,封武昌郡公。皇帝甚至向王敦表示,如果他能撤兵,就可以共同安定天下,否则他将自愿让位给王敦。皇帝的这番话,显露出门阀对皇帝的控制。
即使在王敦第二次造反失败后,晋明帝仍然不敢动王导一根手指,王导依然保持高位,并辅佐晋成帝。王导担任的职位几乎涵盖了所有高官,从开府仪同三司到丞相,都曾出任过。王导的葬礼规格堪比霍光和司马孚,体现了他超凡的权势。霍光在汉武帝时期一度能够废立皇帝,而司马孚作为司马懿的弟弟,享有极高的威望,堪称世家权势的代表。王导作为叛乱者家属,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享有如此待遇,显现出门阀权势的强大。
王敦的叛乱未能成功,并非因为皇帝有强大的镇压能力,而是因为其他门阀势力的联合反对。高平郗氏的郗鉴和颍川庾氏的庾亮等人联合起来,制衡了琅玡王氏的霸权,最终导致王敦的图谋破产。王敦和后来的桓温叛乱,实际上不过是门阀之间的利益博弈。王敦之乱和桓温之乱都与当时的其他门阀利益冲突有关,因此,王敦和桓温的叛乱都失败了。
即便如此,门阀之间在面对皇帝时,却往往展现出一致性。当晋元帝司马睿试图扩张君权时,庾亮便与王导联合,共同维护门阀的利益。晋元帝试图通过法家思想来加强皇权,但庾亮坚持反对,指出法家思想伤害了“圣心”。他进谏之后,皇帝只得屈服,最终让王导当上了辅政大臣,而庾亮继续处理政务。庾亮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,稳固了门阀的地位,确保了皇权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威胁门阀的利益。
桓温的崛起是门阀权力的又一高峰。桓温来自谯郡桓氏,他两度北伐,均获得了大胜,威望达到巅峰。然而,他的第三次北伐遭遇失败,威势大减,无法支撑他篡位的图谋。但桓温依然通过攻入寿春,废除了司马奕,拥立了晋简文帝,彻底掌控了朝政。桓温的权势达到顶峰,甚至在他病重时,仍要求朝廷为他加九锡。然而,桓温死后,晋帝并没有追究桓家的责任,桓温的弟弟桓冲依然在军中拥有很大权力。桓温的家族享有的丧礼规格,与霍光、司马孚等人相同,再次彰显了门阀的强大影响力。
在桓温之后,陈郡谢氏的谢安成为门阀的领导者。然而,在谢安和其子谢玄、谢石相继去世后,陈郡谢氏的势力逐渐衰弱。此时,其他门阀本应接替谢氏的地位,但出人意料的是,几乎所有门阀都出现了人才枯竭的现象。太原王氏主政时,并没有像王导、谢安那样具有足够的政治和军事能力,门阀政治的实际控制力开始下降。孝武帝司马道子逐渐掌握了政权,标志着门阀政治的逐渐衰退。
门阀的衰败并非一蹴而就。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世族生活的腐朽化。其次,由于长时间掌控政权,门阀内部逐渐滋生了空谈玄理、无所作为的风气,这种文化氛围导致许多门阀子弟缺乏实际能力。此外,由于没有外部竞争压力,许多世家子弟满足于安逸的官职生活,不再有上进心。
谢安之后,门阀的衰退成为显而易见的趋势。然而,桓玄的崛起又为门阀提供了一线希望,尽管最终被刘裕的北府兵击垮,门阀彻底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。即便如此,门阀的社会地位依然高高在上,直到侯景之乱,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才面临毁灭性的打击。随着陈朝的建立,新的政权由寒门和江南土著所主导,世族的影响力也随之消退。
然而,北方的世族并未完全消失,依然在西魏、北周乃至隋唐时期继续对政治产生深远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